耶稣基督所说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可说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只是如果仔细思考里面的教导,你会发现这故事可能比你想象的激进。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老师,我应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呢?”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怎么念的呢?”他回答:“你要全心、全性、全力、全意爱主你的神,并且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答得对,你这样行,就必得生命。” 那人想证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耶稣回答:“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服,把他打得半死,撇下他一个人就走了。正好有一个祭司,从那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旁边走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那里,看见他,也照样从旁边走过去了。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旅行来到他那里,看见了,就动了怜悯的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带他到客店里照顾他。第二天,他拿出两个银币交给店主,说:‘请你照顾他,额外的开支,我回来的时候必还给你。’ 你想,这三个人,谁是那个落在强盗手中的人的邻舍呢?” 他说:“是那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作吧。”(路十25-37)。
首先我们先做些简单分析与整理。这律法师是熟悉旧约圣经的人,他问耶稣问题的动机是试探耶稣,目的是要找把柄控告耶稣。所以不能把他当做真诚追求真理之人。他问的问题是:人要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他的前设就如一般宗教的前设一样,人要做什么(善行,功德)才能得救,得永生。于是耶稣顺着他的思路引导他,你不是律法师吗?“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怎么念的呢?”。这律法师也表现了自己能耐,他的洞见与耶稣总结旧约律法的方式相同:“你要全心、全性、全力、全意爱主你的神,并且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称赞他说得好,就叫他照着自己的洞见去行。
在这里容我岔开一下,让我说明真实情况。是的,人全然的爱神,爱人就能承受永生,但实际的情况是,陷在罪恶权势的罪人是绝对做不到的。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达不到上帝的标准,正如圣经说的:“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人人都偏离了正道,一同变成污秽;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罗三10-12)。世上只要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耶稣基督就不需要被钉在十字架上。也就是说,人无法靠自己的善行得救,唯有相信耶稣才能承受永生。只是因为这这律法师动机是要试探耶稣,耶稣就顺着他的思路回答他:“你说得对,照着做吧。”。一个真诚的人会承认自己其实做不到,或至少认为没有把握可以达到上帝的标准。但骄傲,假冒伪善的人就不一样了,可能就因为耶稣的称赞而飘飘欲仙了。这律法师正是如此。为了表现自己,显示自己的能力,他就继续问他自以为自己早有答案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呢?”我们须注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耶稣说出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显然的,耶稣就是要以这故事打破律法师既有的观念与自以为义。
要知道当时,种族观念非常强的犹太人对邻舍的观念,就是以色列人,没有别人。他们也认为只有对义人才有爱的责任。所以当耶稣说出这个比喻时,我们不难想象它对律法师,以及在场的以色列人的冲击是多么的巨大。在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以为在祭司与利未人之后,出现的一定是以色列平民,结果却是完全不在考虑里面的撒玛利亚人?!谁是撒玛利亚人?他们是犹太人与外族人结合所生的人。是犹太人一向来鄙视,看不起的杂种。耶稣非常激进对吧?
另外,可能我们会想,若要教导律法师撒玛利亚人就是他们的邻舍,把被打劫的人说成是撒玛利亚人会不会更加逻辑和合理呢?就是耶稣应该说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被打劫,代表宗教社会的模范,在圣殿事奉的祭司和利未人冷漠不理会(可能有宗教包袱,或不能动死尸的条例),结果以色列平民出现,动了怜悯的心,救了这撒玛利亚人...所以撒玛利亚人是以色列人的邻舍,要去帮助他们。但耶稣所说的故事完全不是这一回事。全然的挑战我们的想当然耳与自以为是。邻舍,竟是以色列人一向鄙视的撒玛利亚人;邻舍,竟是施怜悯者而不是被怜悯者。为什么?我想耶稣将这叙事如此解构重组,是因为祂有更深层的观念要打破,要对付。
当律法师说要去爱邻舍时,他自认是施怜悯的哪一个。他可能认为施怜悯的人是更高一等的。但耶稣却说爱不是这样的,不是从高向下去爱,而是以平等的地位去爱。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不了解这观念你就不能真正的去爱人。我们需注意,这整个比喻,故事充斥着身份与地位的论述:祭司,利未人,撒玛利亚人,还有潜伏在听者思想里,却没出现的以色列人。我认为耶稣解构,颠覆,打破一般叙事结构,就是要我们真实的看-“人”。除去种族、身份、语言,地位与头衔,所有人都是流动着红色血液,拥有上帝形象的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所以当你说要去爱邻舍时,首先你先要有这对人最基本的观念,否则你的爱难免骄傲。
谁是你的邻舍?他们都跟你一样是上帝所爱的人。所以你要好好的认识人,爱人,不是高姿态的施舍,而是谦卑的付出。所以我们决不可以种族,宗教,语言,身份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价值和值不值得爱。耶稣藉着整个比喻,要我们明白,只要是有需要的人,我们都需要去爱,去帮助,去怜悯。这样的爱,放在这个世界着实不易,但耶稣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这爱,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就爱我们,为完全不配的我们钉在十字架上。这爱对世界来说是激进的!但耶稣藉着自己的十字架告诉我们这才是爱的样子。
耶稣所说的故事,这样的语境若放到现在马来西亚的处境,我想祂可能会这么说这个故事:“有一个人被劫匪打劫,遭殴打致半死不活,奄奄一息的躺在路上,这时一个华人走过来看见了,就从旁边走过去了。过后又来了一个印度人,也照样从旁边走过去了...。”听到这里。我们会想接下来出现的应该是马来人了。结果不是,是外劳,也不是!是难民!“这时,来了一个罗兴亚人,看见了,就动了怜悯的心,救了这个人。”。谁是我们的邻舍?罗兴亚人。
非常激进对吧?但耶稣邀请你我与祂一起冒险,一起去爱!他要我们全心、全性、全力、全意爱创造我们的神,也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谁是我们的邻舍?耶稣挑战我们的既定观念,要我们看见过去所没有看见的人;要我们跨越种族,宗教,语言,地位和身份的限制,真正看见人人都是拥有上帝形象,平等的人。所以有需要的人,就是我们的邻舍。都需要我们的关注,帮助和关爱。对于“邻舍”我们绝不能冷漠的从他们旁边走过去。是的,没有任何“人”是我们可以合理的从他们旁边走过去的。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老师,我应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呢?”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怎么念的呢?”他回答:“你要全心、全性、全力、全意爱主你的神,并且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答得对,你这样行,就必得生命。” 那人想证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耶稣回答:“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服,把他打得半死,撇下他一个人就走了。正好有一个祭司,从那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旁边走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那里,看见他,也照样从旁边走过去了。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旅行来到他那里,看见了,就动了怜悯的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带他到客店里照顾他。第二天,他拿出两个银币交给店主,说:‘请你照顾他,额外的开支,我回来的时候必还给你。’ 你想,这三个人,谁是那个落在强盗手中的人的邻舍呢?” 他说:“是那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作吧。”(路十25-37)。
首先我们先做些简单分析与整理。这律法师是熟悉旧约圣经的人,他问耶稣问题的动机是试探耶稣,目的是要找把柄控告耶稣。所以不能把他当做真诚追求真理之人。他问的问题是:人要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他的前设就如一般宗教的前设一样,人要做什么(善行,功德)才能得救,得永生。于是耶稣顺着他的思路引导他,你不是律法师吗?“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怎么念的呢?”。这律法师也表现了自己能耐,他的洞见与耶稣总结旧约律法的方式相同:“你要全心、全性、全力、全意爱主你的神,并且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称赞他说得好,就叫他照着自己的洞见去行。
在这里容我岔开一下,让我说明真实情况。是的,人全然的爱神,爱人就能承受永生,但实际的情况是,陷在罪恶权势的罪人是绝对做不到的。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达不到上帝的标准,正如圣经说的:“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人人都偏离了正道,一同变成污秽;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罗三10-12)。世上只要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耶稣基督就不需要被钉在十字架上。也就是说,人无法靠自己的善行得救,唯有相信耶稣才能承受永生。只是因为这这律法师动机是要试探耶稣,耶稣就顺着他的思路回答他:“你说得对,照着做吧。”。一个真诚的人会承认自己其实做不到,或至少认为没有把握可以达到上帝的标准。但骄傲,假冒伪善的人就不一样了,可能就因为耶稣的称赞而飘飘欲仙了。这律法师正是如此。为了表现自己,显示自己的能力,他就继续问他自以为自己早有答案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呢?”我们须注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耶稣说出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显然的,耶稣就是要以这故事打破律法师既有的观念与自以为义。
要知道当时,种族观念非常强的犹太人对邻舍的观念,就是以色列人,没有别人。他们也认为只有对义人才有爱的责任。所以当耶稣说出这个比喻时,我们不难想象它对律法师,以及在场的以色列人的冲击是多么的巨大。在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以为在祭司与利未人之后,出现的一定是以色列平民,结果却是完全不在考虑里面的撒玛利亚人?!谁是撒玛利亚人?他们是犹太人与外族人结合所生的人。是犹太人一向来鄙视,看不起的杂种。耶稣非常激进对吧?
另外,可能我们会想,若要教导律法师撒玛利亚人就是他们的邻舍,把被打劫的人说成是撒玛利亚人会不会更加逻辑和合理呢?就是耶稣应该说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被打劫,代表宗教社会的模范,在圣殿事奉的祭司和利未人冷漠不理会(可能有宗教包袱,或不能动死尸的条例),结果以色列平民出现,动了怜悯的心,救了这撒玛利亚人...所以撒玛利亚人是以色列人的邻舍,要去帮助他们。但耶稣所说的故事完全不是这一回事。全然的挑战我们的想当然耳与自以为是。邻舍,竟是以色列人一向鄙视的撒玛利亚人;邻舍,竟是施怜悯者而不是被怜悯者。为什么?我想耶稣将这叙事如此解构重组,是因为祂有更深层的观念要打破,要对付。
当律法师说要去爱邻舍时,他自认是施怜悯的哪一个。他可能认为施怜悯的人是更高一等的。但耶稣却说爱不是这样的,不是从高向下去爱,而是以平等的地位去爱。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不了解这观念你就不能真正的去爱人。我们需注意,这整个比喻,故事充斥着身份与地位的论述:祭司,利未人,撒玛利亚人,还有潜伏在听者思想里,却没出现的以色列人。我认为耶稣解构,颠覆,打破一般叙事结构,就是要我们真实的看-“人”。除去种族、身份、语言,地位与头衔,所有人都是流动着红色血液,拥有上帝形象的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所以当你说要去爱邻舍时,首先你先要有这对人最基本的观念,否则你的爱难免骄傲。
谁是你的邻舍?他们都跟你一样是上帝所爱的人。所以你要好好的认识人,爱人,不是高姿态的施舍,而是谦卑的付出。所以我们决不可以种族,宗教,语言,身份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价值和值不值得爱。耶稣藉着整个比喻,要我们明白,只要是有需要的人,我们都需要去爱,去帮助,去怜悯。这样的爱,放在这个世界着实不易,但耶稣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这爱,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就爱我们,为完全不配的我们钉在十字架上。这爱对世界来说是激进的!但耶稣藉着自己的十字架告诉我们这才是爱的样子。
耶稣所说的故事,这样的语境若放到现在马来西亚的处境,我想祂可能会这么说这个故事:“有一个人被劫匪打劫,遭殴打致半死不活,奄奄一息的躺在路上,这时一个华人走过来看见了,就从旁边走过去了。过后又来了一个印度人,也照样从旁边走过去了...。”听到这里。我们会想接下来出现的应该是马来人了。结果不是,是外劳,也不是!是难民!“这时,来了一个罗兴亚人,看见了,就动了怜悯的心,救了这个人。”。谁是我们的邻舍?罗兴亚人。
非常激进对吧?但耶稣邀请你我与祂一起冒险,一起去爱!他要我们全心、全性、全力、全意爱创造我们的神,也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谁是我们的邻舍?耶稣挑战我们的既定观念,要我们看见过去所没有看见的人;要我们跨越种族,宗教,语言,地位和身份的限制,真正看见人人都是拥有上帝形象,平等的人。所以有需要的人,就是我们的邻舍。都需要我们的关注,帮助和关爱。对于“邻舍”我们绝不能冷漠的从他们旁边走过去。是的,没有任何“人”是我们可以合理的从他们旁边走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