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梁智强的罪与罚


现在才写梁智强,好像迟了点...。但是针对这件事心里有一些的想法不吐不快,只是一直没有时间将之化为文字。无论如何,我从来不限定自己写博都是即时报道,就把这当作是一篇“历史”评论吧!

梁智强的罪,绝对明显,无所遁形。任何人试图辩护说“男人就是这样,女人要看开点!”或“我犯了全世界男人会犯的错”,又或者“我以为所有人都是和我一样的”,不止是侮辱了女人,也侮辱了男人!这样的说辞叫许多循规蹈矩的男人情何以堪?请不要以一己的堕落,抹煞许多与性诱惑苦苦角力的男人的努力。还好!梁导没有步成龙和蔡细历的后尘,他说:“全是他的错!”

然而,“梁门”事件在三八妇女节的氛围下曝光,注定要让他受更严厉,甚至有些偏激的口诛笔伐,以致连他的妻子康美凤也难以幸免!陈宝卿在其星洲日报专栏里就认为,康美凤如此轻易的原谅她的丈夫,简直是与她丈夫一样为这社会做了错误的示范。她认为康美凤不争气,缺乏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和勇气,不敢表达所受的伤害与愤怒,不是一种宽容,而是懦弱的表现。这对要求两性平权的现代社会是一种极大的讽刺(星洲日报2010年3月10日)。

唉!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陈宝卿在三八氛围下言重了。我想问的是,究竟康美凤要怎么做才是对社会做正确的示范?离婚?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彼此伤害?当然,如果梁太要离婚,她绝对有理由,也有权力这么做(就是现在,她也绝对有权力与梁智强离婚)。然而我思考的是,选择原谅就真的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吗?我想问的是,破坏一个家庭和维护一个家庭,哪一个需要更大的能力?支取权力和选择原谅,哪一个更困难些?

所以,我认为康美凤并不懦弱,反之极其坚强。她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的谈话令我动容。她说:“因为还爱着智强,爱这个婚姻和这个家庭,请你们饶了我吧!我现在需要的是你们的祝福和你们的支持”。我认为梁太展现了女性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她在一个不尊重婚姻,家庭解体的时代,做了一个蛮“另类”的示范。而这另类的示范,隐约浮现的是十字架的影子,有爱、牺牲、代价、伤害和饶恕的味道。

梁门事件暴露了另一个荒谬现象,就是媒体娱乐取向的报导方式。梁门事件一曝光,报刊便开始以娱乐新闻的角度来报导整件事,只要有人爆料都不经大脑来者不拒。其中最最令我喷饭的是其中一篇标题为《变性艺人赖美琪爆料梁导按摩要特别服务》(星洲日报2010年3月13日)的报导。赖美琪说他为梁导按摩,按着按着,就按到敏感部位,他就问梁导要不要特别服务,结果梁导说要...。

我的天啊!多么是非不分啊!这算什么?这是天下奇闻:妓女定罪嫖客!在商言商,赖美琪也未免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吧?更脑残的是,报章竟然采纳他的爆料,刊登这样的垃圾?这根本是只求劲爆娱乐,不理是非黑白。而报章对那些爆料“受害者”的形容词也是令人不舒服的,什么1号嫩草,2号嫩草的,这是极具贬义的形容词,对她们一点基本的尊重也没有。为什么那些敏感两性平权者,棒打梁智强甚至康美凤,却没有看见这样一种大众偷窥式的公然羞辱?

梁门事件所凸显的是梁智强的罪与罚,也是现代肤浅社会的罪与罚。

2010年6月15日星期二

Goal!





全世界都为之疯狂的世界杯开波啦!又要度过兴奋但疲惫的一个月。
就让我们以NIKE集创意,幽默,动感与球星于一身的超红足球广告来应景和解压吧!
Goal!!!!!!!!! Goal! Goal! Goal! Goal! Goal!

(ps: 我只看球,不赌球。)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两种追求和平的人



在纯美术系时期的速写本上写着John Lennon的经典之作《Imagine》的歌词: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Imagine no possession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这首歌直到现在(甚至未来)还是我最爱的歌曲之一,只是欣赏的角度不一样了。当时听见这首歌,就悻然的接受了约翰列侬的邀请,成为这样的dreamer,梦想着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宗教,没有国家,世界就会大同与和平。然而经过年岁的成长,圣教会的洗礼,我从约翰列侬式的梦想者成为另一种梦想者。


在原子弹发明不久以后,爱因斯坦对人类的未来极为忧心。他不相信世界会有和平,因为他认为只要有人在,就会有战争。爱因斯坦可谓一语中的。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只要有人在,就不会有和平


和约翰列侬一样,很多人将世界的不和平怪罪在宗教身上,认为宗教是造成战争的原因。其实人不能和平共处,追根究底非因宗教,种族,文化或语言,而是因为罪性!罪只会带来仇恨,猜疑,纷争和敌对;不会带来爱,信任,和平与接纳。世人都犯了罪,所以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摩擦,纷争,冲突和战争。所以,我不相信这世界所推动的去罪化,或否定人有罪性的大同与包容。因为宗教,政治,文化,种族都能被有罪性的人曲解利用,更何况这种否认人有罪性的多元包容乌托邦。这所谓宗教大同,语言统一的所谓乌托邦,在人类历史中早已出现,结果不是和平,而是巴别塔。否认人是一个罪人,会带来更可怕的罪恶。


是罪破坏了人与神,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所以要缔造和平,就必须将人的罪除去。这就是耶稣基督降世的目的。耶稣基督是最大的Peacemaker,藉着十字架的牺牲,祂成就了和平的福音,让人能藉着祂与神和好,继而与人和睦,得着属于神的平安。圣经以弗所书二章1417节说:“基督就是我们的和平:他使双方合而为一,拆毁了隔在中间的墙,就是以自己的身体除掉双方的仇恨,并且废掉了律法的规条,使两者在他里面成为一个新人,这样就缔造了和平。基督既然借着十字架消灭了仇恨,就借着十字架使双方与神和好,成为一体,并且他来把和平的福音传给你们在远处的人,也给在近处的人。

和平很多时候是藉着受苦换取的,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就是极佳例子。基督门徒都要成为和平之子,促进和平。正如圣法兰西斯(St. Francis of Assisi 1182-1226)的祷告:


Lord, make me a channel of your peace,
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
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
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
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
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
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

O Divine Master,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 to be consoled as to console;
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
to be loved as to love.

For it is in giving that we receive;
it is in pardoning that we are pardoned;
and it is in dying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
在傷痕之處播下你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盼望
在幽暗之處播下你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喜樂

哦主啊 使我少為自己求
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少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
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
在捨去时我們便有所得,迎接死亡時我們便進入永生






约翰列侬与圣法兰西斯;两种追求和平的人。谁对和平的梦想更逻辑?更真实?我觉得吊诡的是,约翰列侬的梦,需要藉着圣法兰西斯的祷告来完成。因为他的梦有一部分,正是对天堂极真实的描写。


追求和平,若拒绝神,就需要诉诸想象;若接受神,就要诉诸十架。


我选择十字架,你呢?

2010年6月8日星期二

世博的美与悲




好想去上海世博。

这次盛会,各个国家和城市都围绕着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比创意,斗概念。比如说:法国馆建馆概念是“感性城市”,新加坡则是“城市交响曲”,纽西兰是“自然之城”。除了创意,各国也在生态与环保方面下足功夫。许多最新颖环保建材,节能概念和科技,都会在这盛会里崭露头角,一鸣惊人。

然而,这些都不是我想去上海世博的主要原因。真正吸引我的,是各国重金打造的建筑设计。初识建筑之美,是始于勒.柯比意(Le Corbusier)所设计的廊香教堂。我一直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亲自到廊香教堂,以五官感受她的美。而今,上海世博集合了多位建筑大师的作品,叫人怎能不心动呢?诺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所设计的阿联酋馆,扎哈.哈蒂(Zaha. Hadid)设计的埃及馆,汤马斯. 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的英国馆,当然还有中国馆,西班牙馆,芬兰馆,沙地阿拉伯馆等等都让人惊艳。

除了这些建筑大师的作品以外,法国馆里头的罗丹,梵谷,塞尚,米勒,莫内,还有墨西哥馆的卡罗.菲丽达的真迹,都在向我发出召唤。过往接触这些艺术大师都是透过印刷品,如今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直接透过他们的作品与他们交流。或许我要承认,是世博的“美”吸引了我,过于这是有史以来最大最贵的世博。

然而,越是赞叹世博的“美”,就越是为马来西亚馆悲哀。马来西亚馆并不是由哪一位建筑大师所设计的,甚至不是任何一位国内建筑设计师所设计,而是由我们的旅游部长,拿督斯里黄燕燕医生所设计的。据说她可是绞尽脑汁才设计出来的(这是她自己说的)。天啊!旅游部长可以设计国家的世博展馆?一位医生的建筑设计可以与诺曼. 佛斯特克,扎哈. 哈蒂和汤马斯. 赫斯维克等建筑大师并列?

别误会,这完全没有看不起黄燕燕的意思。只是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在创意和设计的能力上,拿督斯里黄燕燕医生再怎么绞尽脑汁也比不上这些建筑设计师的随意和灵机一动吧?果然,马来西亚馆确实是惨不忍睹!我看不见任何的设计,创新和想象力,只看见蛮有马来西亚特色,就是“Rojak”的拼贴:米南加保 + 峇迪 + 1 Malaysia!据说里面更是像Pasar Malam一般热闹。

马来西亚馆令人惊慄。惊慄不在于其造型,而是其背后的思维。而这些思维的产生源自于当权者不尊重专业,不尊重艺术的陋习。我常感叹马来西亚是个艺术气息相当丰富和独特的国家,只是这些艺术气息被马来西亚封闭的政治思维所捆绑。这里不是没有艺术人才,只是他们不被重视。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设计出一个像样的马来西亚馆,而是没有机会。我一直相信,若我们的国家能不分种族,尊重专业,重视人才,我们的马来西亚,将会是一个更高级别的马来西亚。若这个上海世博的马来西亚馆,是经过公开招标,网罗本土建筑设计人才,彼此竞争发挥创意,过关斩将的过程的,那么脱颖而出的也肯定会是一个更高级别的马来西亚馆。